「本文来源:吉报调查」罗通山,一山,一城,一石,一潭,一洞,一树,一奇人。01罗通山人高占一年,我当时在吉林日报社当记者,入冬的第一场大雪,我坐长途汽车到柳河县采访高占一。事先我就说好了,一定到罗通山采访高占一,而且至少要在山上住一宿。占一兄在柳河汽车站接到我,来到县招待所,那时县里很重视旅游,听说记者来了,一定要招待吃一顿饭,记得是一位张姓副县长陪着我,然后又拿了些蔬菜熟食送我上山,让我特别感动。02《一个奇人和一座名山》那时的罗通山上,旅游设施还不完善,有一个破房子,两个屋,一个屋住着一位道士,另一个屋,我和占一兄住,说是房子,其实温度和外边差不了多少,真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那一晚,我和占一兄几乎彻夜未眠,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热,热血沸腾,听占一兄讲他几十年来和罗通山的故事。很快,我写出了《一个奇人和一座名山》在吉林日报整整发了一个版。这应该是省级党报第一次大篇幅无偿报道罗通山。03和占一兄相约年10月14日,九九重阳节。我和占一兄相约,再登罗通山登高望远。已经80高龄的占一兄,还是那样爽快乐观。不仅爬山攀石健步如飞,还身手敏捷,爬上悬崖峭壁顶上的一棵大树,让我给他留影。哎呀妈呀,就我这个走遍喜马拉雅的赵大胆,看着都眼晕,因为树干下边就是百丈深渊。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占一兄的大儿子,英年早逝,老伴也在几年前走了。而我在走进他家的时候,还问:大嫂呢?占一兄说,上山了,我说,那叫大嫂回来一起吃饭呐,占一兄说,回不来了。直到这时我才明白过来……从罗通山下来,路过一个牌楼,占一兄告诉我,这一副对联是他撰文的,书法出自通化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之手。牌楼下还有他栽的几棵松树。于是,我想到了在罗通山上的东南垭口,占一兄指给我看,他亲手栽的三棵名贵松树,是他从长白山费劲巴力地背回来的。占一兄说,老话讲,50不栽树,60不盖房,我不听这些。其实,如果你要抬杠说话,罗通山上并不缺树,但占一兄栽的是名贵树种,而且有他的感情寄托。他曾经陪吉林省委组织部老部长陈洪在罗通山上转悠,陈洪老部长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是柳海辉三县的县大队队长,罗通山也是他战斗过的地方。老部长和高占一说,老高,你给我选一块地方,我死了以后就埋在罗通山。后来,老部长魂归罗通山,没有坟丘,没有墓碑,只在树根下和草丛里放了一块标志,以方便家人祭奠。我想,这就是高占一兄要打破50不栽树60不盖房的“老令”的情结吧?06我常常不要脸地想,我应该是吉林省的名人吧,赘上系统二字。那么,我走到哪里,特别是我做的公益行动,应该也是新闻了吧?这不是在宣传我个人,而是在用我的文字我的图片我的影响,为当地做无偿的代言。日晚上,就高占一兄几十年来热爱家乡的事迹和一位干部交流,我说,我们对这些热爱家乡的民间人士宽容与热爱不够。他说,对,欠他们一份关爱。他又说,有时候,觉得他们既伟大,又可怜……吉林日报社出品策划:姜忠孝作者:赵春江/文图编辑:韩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