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军工厂始建于上世纪六零年代末期,在那个燃情岁月,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各路精英告别故土家园,投入三线建设。重点是在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而在一、二线地区的腹地,同时也建造了数量众多的小三线军工厂。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南部白云山脚的原吉林白云机械厂,就是一座建于三线时期的小三线军工厂。白云山下一个小山沟,这里三面环山,出口处一条小河蜿蜒流过,风景优美,空气清晰非常适合居住。
年的一天,数千名建设大军涌进这里,短短的几年间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军工厂在这里拔地而起。吉林白云机械厂,军工代号“国营第厂”,该厂整体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有职工数千名,是一家生产和研制炮弹的工厂。
鼎盛时期,白云山下这家工厂十分闹热,白天高音喇叭声不断,工人忙个不停。晚上厂区灯火通明,这里到处都是青砖灰瓦的楼房,还配套有电影院、医院等生活设施。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工厂的生活确如天堂一般,发福利都是从外地调运来的猪肉、牛肉、活鱼和新鲜果蔬。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走“保军转民”的路线,开始研制和生产一种“农用载重自行车”。载重自行车相信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种自行车结实抗造,有双梁车架,后座超宽能拉货,每辆车轻轻松松载重三百斤以上。
年,因为工厂原驻地水资源枯竭,不具备生活条件,后职工和家属被整体安置在辽宁省营口经开区。今天的那里有一个白云小区,又被称为“小区”。工厂搬迁后,数量众多的厂房和车间被遗弃在山谷中,仅有少量企业入驻重新使用。
走进这个大山深处的老厂,一幢幢楼房淹没在杂草树木之中,地面坑洼泥泞,缝隙中挤满了杂草。一栋栋无人居住的楼房耸立,无言诉说着他们过去的辉煌和现代的无奈及落寂。电影院被杂草占去了一半,食堂、澡堂、车队依稀还有从前的影子,褪色的钢筋、红砖,将时光定格在辉煌的那一刻,时间给这里带来巨变。
“三线厂"应时代的需要而兴起,又因历史的发展而消失。那么,在你身边有类似这样的三线厂吗?它们今天的命运如何?是废弃还是转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