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杨铠铭:
译路闯关,璀璨前行
杨铠铭是吉林大学年度十佳研究生,外国语学院级英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杨铠铭的研究生阶段是在一次次比赛中度过的,所以用闯关来形容再合适不过,而这场“闯关”还在不断延续,人生的璀璨,需要“闯关”精神。
缘于热爱,贵在积淀
高中阶段的杨铠铭就对英语抱有极大的兴趣,高考后十分坚定地将英语专业填写在了各个志愿的前列,对英语的“热爱”在她接受采访的字里行间也不断流露,这份喜爱是藏不住的。
相较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让她对语言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用四个“度”来形容。“英语口译专业具有战略高度,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将中国故事用英语更好地讲给世界听;具有知识背景的深度,翻译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追求翻译精度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具有翻译技能的广度,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新的英语学习技巧和翻译技巧;具有效果呈现的温度,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相比有无法比拟的情感优势,能够传递出人特有的温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功夫在平时”是杨铠铭的学习观。语言学习讲究积累,杨铠铭在这一方面则有自己的妙招——针对不同的时间节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计划的指引下,每一步都会变得有所遵循,她时刻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地锻炼自己的交际和表达能力,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她的努力结出了喜悦的果实,在整个研究生期间,杨铠铭的专业课成绩和综合成绩一直都是第一名,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翻译资格CATTI一级口译、一级笔译证书、同声传译资格证书、联合国UN译员证书等,将汗水挥洒在了自己热爱的英语翻译事业上。
学海书山,热情做舟,坚持做桨,即便沿途波涛迭起,无惧无畏,行稳致远。就像杨铠铭总谈到的那样,“学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重在点点滴滴的积累”,她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她鼓励学弟学妹们尝试一下“养成习惯的21天定律”,并谈到“有时候养成一个习惯或许仅需要不到14天的时间,重在坚持,重在实践”。
角力竞技,载誉前行
如果热情不灭,坚持不减,那么成绩斐然也就有了凭借。杨铠铭除了在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上不断精进外,在各大专业赛事中也不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杨铠铭曾代表吉林大学参加第一届东北三省口译大赛并荣获总冠*;参加第十届全国口译大赛,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这也是我校在本项赛事的历史最佳战绩。
辉煌成绩的背后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研一的杨铠铭一直囿于考取专业技能证书,急于用证书证明自己的能力,忘记了学英语口译这一应用型专业的初衷——表达、沟通、交流。在老师的鼓励和建议下,杨铠铭开始尝试参加口译大赛,至今她仍记得她参加的第一场大赛——第一届东三省口译大赛时的心情,“很紧张,和自己在私下翻译是不一样的感觉”,也正是这场比赛让她开始找寻自己的定位,立志做一个在真实翻译场景中的译者,“虽然很紧张,但是通过积极调整,我还是取得了总冠*的成绩”,杨铠铭的语气中有藏不住的喜悦。这次比赛的经历她一直铭记,也让后来的她沉心聚气,一路闯关到高校翻译领域的最高级别比赛——全国口译大赛。她介绍到:“这场赛事规模极大,有来自全球多所高校的余名优秀选手报名参加,分为初赛、复赛、大区赛、全国总决赛、精英赛等环节,竞争极强”。但是付出的努力不会说谎,即使是面对来自语言强校的参赛选手,杨铠铭也不畏惧,“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做好自己,把自己积累的发挥出来就好”,除了放宽心态外,杨铠铭还时刻牢记她吉大人的身份,“我们吉大的学子为什么就不能超越专业语言院校?”带着这份不甘,杨铠铭发挥到了自己的最好,最后她击败了专业语言院校的选手,获得了这场大赛全国总决赛后精英赛中的一等奖,创造了我校在该场赛事上的最好成绩。
对于知识学习和实践的关系,杨铠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她能够在学术、竞赛领域双开花的重要原因。“作为应用型专业的研究生,一定要积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让实践成为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标准,让毕业和就业无缝、高质量衔接”,在赛场历练、在场下积淀,知识和实践在杨铠铭这里实现了完美的默契。她鼓励自己以及学弟学妹们要积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争取做一个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
译路远航,前途无量
如果说知识在于积淀,竞赛在于拼搏,那么杨铠铭的人生则在于“不设限”,在翻译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态度。
法学严谨、沉稳的特质对杨铠铭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她看来,法律和翻译一样,都是在慢慢沉淀、默默付出。在法院、检察院的实习贯穿在杨铠铭的整个研究生期间,她主要负责涉外案件公诉、提审、庭审、判决以及司法援助等各个环节的翻译工作,实习期间司法口译时长高达小时,翻译笔录多达10万余字。“法律行业对于英语翻译要求高,司法翻译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在法院、检察院实习能够磨练我的翻译技能,对培养耐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历练”。
杨铠铭还积极在教育事业中找寻到自己的价值。年3月,杨铠铭开始在吉林外国语大学等高校负责口译课程授课,并从事课程和学习方案的制定、翻译课程框架和体系设计等工作。在投身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她对教育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切地体会到了“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我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知识,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学者向师者转化需要提升责任心,搞懂每一个知识点,才能对学生负责”。杨铠铭也遇到了困难,“作为一个师者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将自己的翻译知识和技能,向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和转化”。从司法翻译到高校教师,杨铠铭的人生又前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译路闯关,我们相信杨铠铭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来源:吉林大学
文字/研究生记者于志浩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校/潘懿
审核/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