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东北区域间差异:辽宁省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速度明显比另外两个省份快,吉林省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改善速度则略快于黑龙江省,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吉林省和辽宁省两省之间差异在—年急速下降,之后呈现波动缓慢下降的趋势,并达到极小值。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区域间差异在研究期末期比初期下降了0.07,下降幅度达29%,年均变化速度约2.08%。黑龙江省和辽宁省两省之间的差异具体演变特征表现为,在年以前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仅在8年存在小幅波动上升。
—年为扁平的“倒U”型变化特征,尽管存在波动但并未影响整体下降的趋势,直至年达到极小值0.18。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区域间差异在研究期末期比初期下降了0.05,下降幅度达21%,年均变化速度约1.48%。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两省之间差异的演变形态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之间的几乎一致,不同之处在于黑吉之间的差异更小,并且在7年处曲线有微弱上扬。年后同样表现为扁平的“倒U”型变化特征。从泰尔指数数值变化看,年比年减少了约0.05,降幅约为19.91%,年均下降速度在1.8%左右。
东北地区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总体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构成,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较为有限。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波动都非常平缓,—年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而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整体呈现下降态势,但是二者差距巨大,区域内差异的贡献依然是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
从数值上讲,区域内差异至年贡献率仍然维持在9.98%的高水平,相比年仅下大约1.60个百分点,整体下降幅度约1.67%,年均下降速度约0.11%。相较于年,年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上升幅度约6.12%,年均增速约1.95%。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两省之间的差异,贡献率高达5%。8年以前黑龙江省和辽宁省之间的差异贡献最小,但是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和辽宁省之间的差异贡献率最低,且贡献率呈下降态势,—年下降了2.%,年均下降速度约0.45%。
黑龙江省与吉林省间的差异以及黑龙江省和辽宁省间的差异变化均较小,下降幅度均低于1.50%,且两条曲线近乎平行变动不存在交叉。这间接反映出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区域间差异下降主要是因为吉林省和辽宁省力资本结构差异缩小。从整体上来讲,区域内差异较高的是黑龙江省,其贡献率高达7%,辽宁省内部差异的贡献率较低,维持在29%左右。
其中,8年以前区域内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吉林省内部,8年后主要差异来源为自黑龙江省内部的差异。从演变趋势讲,黑龙江省对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演变趋势存在显著上升的特征,增幅约为15.24%,年均增速高达0.89%。辽宁省正好相反,其下降趋势明显,下降幅度大约为10.50%,年均下降速度约0.69%。吉林省贡献率的变化较为平缓,但也表现出下行态势,下降幅度约为4.91%,年均下降速度仅0.1%,变化幅度和速度均低于辽宁省差异贡献率变化的一半。
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有: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收入水平提高,将加大劳动力在教育培训、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并且较高的支付能力让人力资本迁移的可能性增大,高层级人力资本更倾向于在生产生活环境优越的区域集聚,由此促进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总体需求看,选择人均GDP来表示经济发展。
医疗保障:依据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动力因素可知,政府对健康的投入可以提高劳动力个体获得健康体魄的概率,能保证人力资本拥有充沛的体力来工作和学习。劳动者身体越健康,生病的概率越低,投入劳动和学习的时间越多。相应地,政府也能通过健康保健等方面的投入有效延长劳动者群体的平均寿命,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本。培养健康的人力资本主要依靠医疗保障,个体必须首先保证生存的需求才能满足其他需求。如果劳动者医疗保障负担加重,势必会影响到其它投资。因此,政府和个体对医疗健康保障的投入都会影响到人力资本的质量和人力资本结构演进。
教育培训:舒尔茨认为教育投资是区域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教育投资通过知识传播、信息传递、观念培养和思维重构等方式,丰富劳动力个体的知识,增强人力资本的素质。从马斯洛金字塔分布来看,教育培训位于健康投资与教育投资之上,迁移投资之下,这说明有效的培训投资离不开教育资本。教育培训可被视为教育投入的延伸,主要是通过劳动者的在职培训获得特殊的工作技能,对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能水平与效率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层面来讲,个人教育投资决策的改变也间接地影响到了人力资本总存量和结构的改变,区域通过吸收外来的人力资本可以提高本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和改善人力资本结构。从长期来看,区域内人力资本结构优化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的“内生”成长,而这种成长主要取决于区域内教育投入的多少。一般来说,政府教育投入越多,人力资本积累就越多,反之越少。换言之,政府的教育投入与人力资本的积累密切相关。生活环境:现有研究主要通过综合污染指标体系、单一指标或多个指标(如工业污染排放和空气污染浓度等)对环境污染进行测度。近年来我国雾霾污染频发,严重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区域政策:区域政策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劳动力流动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这一系列人力资本配置的相关政策影响着劳动力就业迁移的决策。其中,社会保障政策最为重要。一方面,社会保障政策越完善,人力资本自主流动的可能性会增大,激发个体劳动力潜在优势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人力资本会增值,这也加速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因此,从长远来看,社会保障政策可以提高区域内的人力资本水平并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另一方面,当人力资本的基本报酬、工作福利等社会保障满足后,人力资本会选择从工资低的区域向工资高的区域流动,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储备的人力资本更加重视在职培训、“干中学”等培训活动。因此,完善的区域社会保障政策更能使人力资本增值,促进人力资本对自身技能、素质等的投资,这对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科学技术创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创新驱动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科技创新是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人力资本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当前,国内经济已从高速增长发展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模式迫切需要由要素驱动向人才支撑的创新驱动转变。由此,选择科研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作为代理变量。
结语
产业发展需求:人力资本结构这一要素禀赋结构满足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需求时,即间接升级了服务业的生产要素结构,从而影响第三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由于其较高的薪酬福利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集聚,人力资本反过来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