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知道真正的长春特色美食都有哪些,我们首先要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
长春曾是古肃慎国的第二个王城,被称为“喜都”,因为历史过于久远(可追溯到夏、商、周时代),所以相关记载极少,我们只知道肃慎的王室在这里修建了土坯王城,但人口不及千户。唐朝时,长春被命名为“书山府”,成为“大唐安北都护府”的一部分。朝廷会把以文乱法的政治犯发配到这里,久而久之,人口发展到数万人,长春也就勉强可以成为城市了。
当时的“长春”有什么样的特色美食已不可考,考虑到在那时候东北地区还没有水稻和玉米的种植记录,更没有茄子、土豆、辣椒等蔬菜,当然是以肉食为主。
东北人爱吃肉唐代之后,不同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此处轮流坐庄,地名也被不停地更换。比如渤海国称这里为“敖东”,契丹人称这里为“耶律德光”,女真人也曾在这里建都,命名为“白龙府”。但到了蒙古时期,因为蒙古军队费了好大力气才攻克这座“宽城”(如今宽城区的由来),战后不但拆毁了城墙,甚至在城市旧址挖地三尺,夷为平地,当真是匪夷所思。
城市没了,特色美食也就无从谈起。
长春“得名”是清朝的事,作为一名爱写诗的驴友皇帝,乾隆觉得此地气候比沈阳(盛京)凉快,就写了一首诗。
“长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爱。”
逐水而居,伊通河是长春市的母亲河。“长春”二字由此得来。
之后清廷在这里重新建城,到沙俄入侵东北的时候,长春的人口超过10万。后来的事情长春人都知道,日本在年打败了俄国,“长春”的控制权落到了日本人的手里。
日本在长春建设了火车站,规划城市,修建城市道路,设置商业区,长春城的人口终于突破了6位数,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一些特色饮食开始形成。后来的事,全国人民就都知道了,日本政府连哄带蒙,“帮助”溥仪成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定都长春,改称“新京”。当然喽,经过艰苦卓绝十四年抗战,长春城重归中华民族的怀抱。
说到这里,可能有网友会问,你为什么要介绍这里的历史呢?
很简单,因为大多数长春的传统美食和清朝皇帝的民族属性颇有关联。我们就书归正传,正式介绍长春的特色美食。
长春地“铁北区”也是在这个时期得名,铁路以北的城区是“贫民区”,铁路以南的城区是商业区,这就是后来的“南关区”了。
那时候的“南关”是当时整个吉林省商业最繁华的地方,也成为本省地方特色饮食的集中地,其中最为有名的老字号有四个。
以前城区闹市是传播特色饮食的地方第一个就是“回宝珍”,主打水饺,属于回族的特色饮食,特点是皮薄馅大,食材新鲜。在那个时代,山海关以内的普通人是很难消费得起牛、羊肉的,要是能吃上一顿牛、羊肉馅的饺子,怕是要吹上一年的了。但对于那时的长春人来讲,这还是不难的(挨着内蒙,不愁没有牛羊肉。)。
如今的“回宝珍”已经发展成地方品牌,年我参加过一次本省的餐饮博览会,还吃过一次回宝珍的水饺,味道确有过人之处。
第二个老字号是“真不同”,主打酱菜,前身是酱肉铺子。这家老板比较有心,特地和宫廷御厨(应该是追随溥仪出宫的御厨)学过艺,想必是代价不菲,但实际效果立竿见影,很快就在同行中脱颖而出,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的真不同和回宝珍一样,已经成为本地有名的餐饮企业。
喜欢郭德纲相声的朋友应该知道“报菜名”,其实就是满汉全席的菜谱。清朝皇帝是满族人,当然喜欢东北、内蒙地区的肉制品,所以满汉全席中有大量的“肉菜”,“熏酱肉”类菜肴众多。如果你来到长春,一定要找机会尝尝“真不同”的酱菜,想必味道不会让您失望。
第三个老字号也在南关,就是四马路著名的“鼎丰真”,主打产品是糕点,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满族传统食品“萨其马”和冰蓼花。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过这么一段剧情,康熙皇帝请上书房的几个军机大臣吃“萨其马”。制作工艺我就不多说了,反正我小时候常吃,喜欢甜食的外省网友可以试试,这和北京、天津的萨其马是有区别的,毕竟是它的“根”在吉林。
第四个老字号叫“李连贵熏肉大饼”,其实严格讲,算是四平市的美食,可它的确是在长春扬的名,毕竟是省会嘛,众多往来的客商把这道美食的大名传出了省。
上述这四大美食的制作工艺和特色我就不多说,毕竟网上可以轻松查阅,但实际上味道如何,还需您本人亲身品尝才行。
锅包肉其实很多南方的同学和朋友来长春的时候,我一般都不带他们吃这些东西,毕竟食品一旦上了流水线,其原始风味就很难得到保证了。去总店吃“老师傅”亲手制作的,又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这就不是花不花钱的问题了。
长春湿料烧烤我一般都会带他们去吃九台热面、白城铁锅“靠”大鹅(本地人创造出一个新汉字,就是给靠加上一个“火字旁”。)、集安的筛网烤肉、东丰瞪眼岭湿料烧烤、德惠铁板炒实蛋、满族酸菜火锅、双阳烧鹿尾巴(皇太极喜欢吃)、满族三套碗,还有吉林菜中常见的锅包肉(据说周总理喜欢吃)和地三鲜等等。
九台热面这些特色美食价格不贵,口味独特,主要是很多小店甚者地摊儿上的水准都很高,这样,你就会很容易的吃到原汁原味的正宗长春特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