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环材,是知乎高赞劝退专业。
某乎最经典的言论就是:
“的生化环材文史哲,不如普本的计算机、经管,
选错了专业,你这多分就是白考的。
劝退专业,清北也救不了。”
对此言论,笔者曾经嗤之以鼻~
我曾是典型的学校优先派。
但后来,连续整理了四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想法发生很大转变。
现在觉得:
①专业,同样重要。
从届开始,就业质量一届不如一届。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情怀是重要的,但吃饭更重要。
如,南开大学,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元,最低的3千,最高2万,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学校的牌子,不一定能让你阶层跃升。
解决了温饱,下一代才有打破阶层的基础~
至于转专业
无形限制会很多,否则那些高分进热门专业的同学会怎么想?
如没限制,有些冷门专业只好关门大吉了。
②城市,同样重要
看林建华去重庆某高校,郑强在贵州某大学的那些经历…
有的城市,人生最关键的大学四年,学到的全是狗屁倒灶~舍友之间的鸡毛蒜皮~好的城市,能够提升眼界,提升格局,这绝非玄学。好城市,某种程度胜过,胜过好专业。真正独立成人的四年,在上海呆4年,在别的地方4年,完全不一样。城市,对学校一样重要。有的大学,变成了华东五校;有的大学,从C9退到了中坚九校。学校离不开城市,分化仍在继续,结果令人唏嘘,但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为什么在上海、北京、江苏,
当地的投档分远超大部分?宁可上本地,甚至普本,也不愿意去外地,真的仅仅是恋家吗?
这是现实,大多数人的选择,不是笔者在这里胡编乱造。
关于学校、专业、城市
关于志愿,最近系列文章的用意是进行探讨。
其实,昨天的文章并没有贩卖焦虑,也不是为某校打广告,非利益相关方,只是希望能抛砖引玉…为后来人提供参考,提供借鉴。
学校、专业、地点,三者不能兼得时,笔者认为一定要综合分析,统筹兼顾,三思而后定。
昨天举例:吉林大学压线专业、东华大学好专业
至少,东华大学三者能得其二。
吉林大学、东华大学如果没有可比性,那为什么二者投档分只差2分?
现实已有答案。
对比二者的就业质量,东华大学并不差!
全国仅有2所高校,禁止别人转载其《就业质量报告》,2所都是东北的名校。上海高校的《报告》,细致、贴心,公开、透明,东华大学在《报告》里,灵活就业、签约就业一目了然,极具参考价值。
不能断论,东华大学就业质量超过吉林大学,但肯定不差于吉林大学。
东华大学毕业生7成上海就业,而东华的灵活就业率仅6.19%,灵活就业率远低于某些。
至少,东华大学就业率97.13%是真实的。
牌子,对所有人都有意义吗?
有些高校,就业率超高,但本科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合同就业都不公布…
其中1所,根据小编计算,本科灵活就业19%,约人。
灵活就业+未就业,合计人。
对于这人,的牌子有意义吗?
如果你是这两千分之一,的保研率,的平台,对你有意义吗?
(注:↓↓↓本科毕业生去西部→陕西67人,占比2.41%→签约就业人→签约工作率29%→灵活就业=就业率—深造率—签约工作率=19%)
笔者亲身的教训
笔者曾在武汉读了4年大学,对武汉,对珞珈山,对东湖有着很深的感情和依恋。
但,人生如能重来,填志愿肯定会去上海,或者南京…
不会再选择湖北。
一定会选择一个喜欢的专业,
不会为了所谓名校的牌子,被调剂到一个最差的、毫无兴趣的专业。
无论在大学里,还是以后工作了,都曾冒过后悔的念头:
“当初不看学校牌子,选择好一点的专业会怎样?”
“如果当年不图面子,或有人指点一下,该多好?”
但是,人生,没有如果~
有的家长、老师,为了情怀,或为了图面子,只看学校牌子,不看地点,不看专业,都是不可取的。
大学四年,拥有自信,保持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很重要。
或者说,自我感觉良好很重要!
孩子读了最差专业,处于学校鄙视链低端的痛苦,一定要提前预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