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同时,南北之间的经济差异也在逐渐加大,尤其是东北地区的落后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振兴东北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份文件《关于对拟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进行公示的通知》,指出计划在吉林省的四平市、辽源市和通化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和赤峰市,建立吉西南和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需要指出的是,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五个盟市。此次选定吉林和内蒙古的五个城市作为产业转移示范区,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经济的振兴。
据此,这五个城市具有两个共同的特征。首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这些城市在过去十年中人口净流出明显,四平市(不包括公主岭)减少了53.2万人,辽源市减少了18万人,通化市(包括梅河口市)减少了52万人,通辽市和赤峰市分别减少了26万和30.5万人。
其次,这些城市都位于辽宁省的近邻。这可能是因为辽宁省不仅是东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也是该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因此,吉林和内蒙古的示范区靠近辽宁省,有助于利用海运的优势将产品运往外地。
事实上,国家一直在致力于东北地区的振兴。早在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就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东北地区自身对振兴充满期待,国家也急需东北的复兴。
接着,国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振兴东北的政策。例如,年发布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对促进该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年发布的《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的通知》,推动了东北与东部地区通过市场化合作实现要素流动、资源共享和园区共建等。
例如,年国家发布的《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提到了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北等地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创新元素和雄厚的产业基础。
随后,国家还发布了《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了鼓励跨国公司优先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制造业,支持这些地区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
显然,无论是国内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还是国外企业的投资,我国都在有意识地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
从沿海地区看,由于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优势减弱,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变得迫切。
从中西部和东北看,这些地区市场大,产业发展空间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加快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不仅能促使东部产业转型升级,也能助力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更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这也是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从外商投资角度看,国家正积极引导外国投资者投资特定行业和地区,即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以及国内较弱和高附加值领域,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仔细看看,以往外商主要投资东部沿海地区,但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现在更多的外商开始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最近几年,东北地区承接了哪些产业呢?根据中国化工信息周刊的报道,江苏、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的化工企业数量大减,这些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和东北转移。自年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新增转移项目多达个!
具体到城市,辽宁省的朝阳市和葫芦岛市已形成具有特色的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因其地理位置接近京津冀,成本低廉,辐射力强,成为企业的首选。
例如,在葫芦岛的“带土移植”转化中心,许多来自京津冀的项目陆续落地,这显示了辽宁西部地区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中的巨大优势。
例如,赤峰在之前并没有成套配电柜制造的经验,但通过产业转移,江苏的生产线被迁移到了赤峰松山工业园区,实现了从零的突破。
赤峰的东山、红山和元宝山产业园也在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
回到东北地区人口流失的问题,如果东北能承接更多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转移,那么将在本地提供大量工作机会,从而有效缓解人口流失的问题。
当然,东北各城市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迁入的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加强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协调,吸引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和相关产业的协同转移,形成产业集群。
总之,无论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还是东北振兴,这些都是国家的战略规划。面对我国的广阔土地和庞大人口,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是最关键的。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讨论!
#智启新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