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与过去对话冯克力为张晓飞力作故
TUhjnbcbe - 2025/7/22 17:04:00

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读物,犹如影视界同是齐鲁血缘的正午阳光,逢出“必属精品”,因此这本由张晓飞创作,由饮誉文坛和史学界跨世纪风行的《老照片》的创始人冯克力打造的《故国行色》,注定了书的品质和成色。纸质和内容的双重厚重,决定了读这本书最得劲的姿势,只能是端坐和捧读。

《故国行色》内容提要:

本书为非虚构类随笔集,作者在足勘游历中,遍览山川景物、故国名胜,大多篇什都是在旅次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就的。全书循着地理的脉络,追寻历史的遗迹,抒发人生的感悟,引领读者全方位地重回过去,感受历史的云诡波谲,盛衰兴替。

作者文思敏捷,笔墨生动畅晓,写景状物,文采斐然;引经据典,循规蹈矩。在文学与历史之间,往来无碍,转换自如,亦文亦史,沉稳厚重,读来意趣盎然,委婉有致。

《故国行色》护封

《故国行色》书腰

《故国行色》目前已在烟台美文书店重磅上架,已先睹为快的店主小刘老板感叹了两句话,一是冯师又做了本好书;二是晓飞写的是好!下面特转载本书的序和后记,以飨各位书友。

与过去“对话”(序)

冯克力

小非兄的文集杀青后,曾经嘱我拟过书名。

又过了些时日,一大早,尚在梦中,小非打来电话,告曰:卢主席正在早市上选购螃蟹,欲中午招饮。说他也是刚刚被卢主席电话叫醒。卢主席,万成者,乃烟台著名小说家。万成兄出道甚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是《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国内顶尖文学期刊的常年作者,曾任烟台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胶东文学》主编,享誉文坛数十载。这些年里,他对小非的写作提携有加。小非每提及此,辄感念不已。

中午的小聚没有别人,就我们仨,在万成兄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持螯把酒数巡后,万成兄漫不经意地说道:“老冯啊,我看小非这本书的序还是请老兄写一写吧。本来呢,小非是想让我来写,我看了看收入集中的都是历史类的随笔,觉得这篇序还是老兄写更合适。”我先是一怔,也就答应了。过后想想,这不会是他俩事先商量好了,给我做的“套”吧?

我爽快地应下这件事,也是因为我对小非和他的书写并不陌生,而且虽“卑之无甚高论”,但的确是有话想说。

此前,小非有几篇回忆家事和人生经历的图文,已在我编辑的《老照片》里陆续刊布过,对小非叙事的委婉有致、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人文情怀,颇有印象。近些年,小非常去海南越冬,往返多自驾,一路东折西拐,走走停停,随心所欲,遍览沿途的山川景物、故国名胜。他书中的不少篇什,便是在旅次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就的。每逢此时,我总能有幸成为他最早的读者之一。小非文思敏捷,其文动辄洋洋洒洒万余言,怀古抚今,苍然可读。不过老兄出手也太快了些,经常是发来的还未及拜读,已翩然又至……

那天餐聚,论及小非书写的风格,万成兄曾以“从容”二字来概括,并说“从容”是写作者最基本也是最可贵的素养。万成兄的概括,与我对小非书写的感觉竟是不谋而合!以我之见,小非书写的“从容”,首先是得益于广泛的阅读,惟腹笥不匮,下笔方可左右逢源。再就是,他的“从容”还得益于其思想的缜密与感事体物的细致入微,这或许比阅读来得更重要。法国作家布封有“风格即人”之说,而“从容”凝为风格,也不妨说是小非多年阅读、修为的某种造化吧!

收入书中的这十几篇随笔,亦文亦史,所谓“文史不分家”,在小非的书写中显现得尤为明显。刚才还在写景状物,文采斐然,旋又引经据典,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在文学与历史之间,作者端的是往来无碍,转换自如,而又拿捏得不失分寸。文体的属性不能说不重要,但在历史书写中关键的还是要言之有据,和怎样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小非的此番结集,乃是对自己近年来读史、游历与思考的一次盘点。其拳拳之意,谅读者诸君自可察矣!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说道,历史乃是“当下与过去永无休止的对话”。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历史的真谛。而当下与过去的“对话”,当然不可能是凭空的,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方可达成。这媒介可以是史料、档案或书籍,可以是图像、物件、建筑等遗存,也可以是古人曾经征伐经略过的山川形胜、战地荒漠。所谓历史,正是在一代代人通过上述媒介与过去的不断“对话”中清晰并丰富起来的。

小非可谓深谙此“对话”之道,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旁征博引,融各种媒介于一炉,集爬梳考证、游历足勘于一体,以生动畅晓的笔墨,引领读者全方位地重回过去,感受历史的云诡波谲,盛衰兴替。你看,一篇《毛乌素南北的塞上明珠》,透过天文地理、民族宗教、内忧外患等诸多因素,上下数百年,纵横几千里,把榆林与鄂尔多斯这两座边塞城镇鲜为人知的复杂沿革与遭际,梳理、钩沉得脉络井然,如在目前。

年代以来,当地对“毛乌素”实施了大规模治理,其间许多全国沙漠地区植树绿化的模范人物几乎都集中涌现在这里,而西边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等其他沙漠,则绝少这样的故事。对此,作者总结道,“由此也可以看出,沙地的治理需要具备相当的客观条件,轻易就说‘人定胜天’是不科学的,自然的伟力往往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给定与制约,无处不在。而这般在历史钩沉中回归常识,以“常识”消解“妄意”、还原真相的努力,在小非的书中可说是所在多有。

美国史家卡尔·贝克尔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人民在历史叙事与研究中并不缺席。这些话固然不错,但前提是,“人人”或“人民”要不吝说出乃至写出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历史的认知,这也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不二法门,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所惧怕、所忌惮的正是历史叙事与研究中的众说纷纭。

故此,我尤其认同张晓飞先生今番所做的,虽然他觉得自己只是一“票友”。

山东画报社《老照片》主编冯克力(左)与《故国行色》作者张晓飞合影

《故国行色》后记

张晓飞

我这个人喜读历史,但缺少基本的训练和扎实的功底,东翻西找,充其量属于票友一类。有时候还愿意东游西逛,也去过了不少地方,有些甚至还很偏僻。一路走下来,又长了一些见识。

闲暇的时候,就想用文学的笔触,把某些地理见闻与历史故事扯到一起。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也不知道它们究竟属于什么文体,只是觉得想要表达。

虽然也有生拉硬拽的感觉,却没有胡编乱造。不过,有时为了说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使浅显的碎片化认知连贯起来,难免有掉书袋之嫌,甚或有些啰嗦。然而,笔力不逮,非如此又感觉说不透彻,故而这本小集子里收录的文章,篇篇似乎都有些长,不知读者诸君有无耐心?

杜甫老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前贤的境界,布衣韦带者难望项背;点灯熬油,还是付出了一些辛劳。若是有人点个赞,吾心足矣!

感谢卢万成先生多年来的提携指教,感谢冯克力先生作序并惠赐书名。感谢周梅森、李洁、矫健先生倾情推荐。

是为记。

辛丑夏日于烟台芝罘湾畔

《故国行色》作者简介:小非,男,本名张晓飞,山东烟台人。出生于天津,成长于川滇,工作在山东。务过农、做过工、教过书、为过吏。退休有暇,转而为文,作品散见于报刊。

壹点号海岛寻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与过去对话冯克力为张晓飞力作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