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白山松水间的吉林大地,处处皆是宜人景色。
东部长白山地林海茫茫,这里不仅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世界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发源于此流向远方。
中部松辽平原一望无际、沃野千里,拥有最宝贵的黑土地资源,是名副其实的“大国粮仓”。
西部草原湿地河湖互济、渔兴牧旺,是全球气候变化东北样带和调节气候变化的重要区域……
年9月26日,吉林省委、省政府召开生态强省建设大会,全面开启加快建设生态强省,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吉林样板”的新征程。年6月,省十二次党代会将“生态环境质量显著跃升”作为未来五年“六个显著跃升”奋斗目标之一,将“加快生态强省建设,厚植吉林发展亮丽底色”作为七项重点任务中的一项,进一步明晰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
如今的吉林,一幅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科学谋划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吉林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呈现在眼前。
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近年来,吉林省的绿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创建66个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项目,个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为加快生态强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源源动力。绿色低碳、高质高效已成为吉林工业转型发展的主旋律。
作为名副其实的“粮仓”,吉林省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决筑牢粮食安全屏障。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吉林人民勇于开创,全面启动了“千亿斤粮食”“千万头肉牛”等重大项目。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历史首次突破亿斤,达到.84亿斤,增长率居全国前十大产粮省第1位。
充分用“冰天雪地”和“绿水青山”两座金山银山,深入发展冰雪经济和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以建设东、西部旅游“大环线”为纽带,“冰雪”和“避暑休闲”双业并举,努力将吉林省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领先的生态旅游强省。
锚定“双碳”目标,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吉林省绿色能源体系正加速构建。全面开展“陆上风光三峡”建设,加快推进“山水蓄能三峡”工程建设,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稳定供给能力全面提升,涵盖风电整机、叶片、塔筒等风机主要部件的风电产业链建设基本完备。
统筹优化空间布局,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吉林省的绿色流通体系正逐步完善。大力推进公转铁,全省铁路货运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5.2%。强力推进绿色公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绿色”标准,实施绿色公共交通工程,绿色公共交通成为吉林人民出行新风尚。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吉林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升级版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了守护好吉林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秀美的山川,吉林省交出满意答卷。
蓝天保卫战力度空前。年秋季开始,吉林全省范围内实行秸秆全域禁烧,持续推进秸秆处置“5+1”全量化处置模式,持续深化燃煤污染治理,全面完成家燃煤供热企业达标整治。年1-8月,全省空气环境质量同比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1%,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PM2.5月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微克。
碧水保卫战高效推进。吉林省紧盯国考断面新增劣五类水体,按照“一河一策”“一断面一策”原则,制定整治方案,建立“问题、措施、项目、责任”四个清单。深化“两河一湖”治理,一年来共谋划推进辽河、饮马河、查干湖污染治理项目个。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再排查再整治,推动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实行水量水质同步监测。全面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一源一策”开展水源地达标整治。今年1-8月,全省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8.9%,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断面2.8%,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
黑土地保卫战深入实施。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力推进四平黑土地保护示范区建设,年,“梨树模式”在梨树县推广面积占全县玉米耕种面积的89%,实现了适宜推广地块全覆盖,吉林省46个县(市、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万亩,稳居全国首位。全面启动土壤污染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9.9%,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深入开展畜禽养殖粪污防治综合整治,全域统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长春市、吉林市被确定为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着力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吉林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城乡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流域生态系统安全水平,坚决守住生态安全边界。
筑牢生态安全绿色防线,吉林省深入实施第三个“十年绿美吉林行动”,全面启动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林网成格、草地连片、湿地镶嵌、交错互连的高颜值生态连通格局正在形成,万里绿水长廊建设全面启动,保护水资源、强化水安全、改善水环境、守护水岸线、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逐步做强水经济正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吉林全省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个,总面积万公顷,占全省幅员的19.78%。近年来,吉林省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截至目前,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整治率达到98.99%。如今,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旗舰物种在吉林安家,正是吉林自然保护地监管不断强化,野生动物生境不断提升的成果。
深入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全省累计创建通化县、集安市、通化市、梅河口市、白山市、池北区、辉南县7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前郭县、集安市、抚松县、梅河口市4个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强化监管生态文明体系日趋完善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可靠保障”。吉林省着力打造更加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加快建设生态强省提供内生动力。
随着吉林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吉林省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吉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完成制定修订,法治化建设步伐更加坚实。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管理制度,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责任网络更加细密,生态损害赔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制度日趋完备。
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速推动成果落地实施。建立健全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全省共发放排污许可证个,登记排污企业家,基本实现了对固定污染源的全覆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全省完成了个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和个水环境自动监测站组网运行,基本实现了对水、气、土重点点位的全覆盖。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持续深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不断紧密,基本形成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加快建设生态强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事关吉林振兴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吉林,将始终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奋力开创生态强省建设的崭新篇章,为加快推进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吉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