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厝穷地图现
TUhjnbcbe - 2022/6/2 22:12:00
去年,我在长乐一座民居里发现一幅《中国全图》——完全是一个意外收获。那是两座并排的大厝,坐西朝东,方整端正,四面黑墙,两山沿海特色的“风”字形山墙高高翘起。中间夹着一条巷弄纵贯前后,不宽,所以在两边的大天井内都正好能望见双排马鞍墙的奇观。其中南边一座前的空埕,还留有一对旗杆座。种种迹象表明,这不是普通的民居。

根据村里的路牌,这座民居名为新厝里。后来经朋友穆睦查阅《长乐海丝拾古·潭头篇》得知,新厝里由陈则莲建于清道光年间,其孙陈光燮光绪年间中举,后于宣统年间“参加会试获隽”,所以里人又称这座大厝进士第。陈则莲其人不详,陈光燮则有功名可查。查《长乐县志》可知,“陈光燮号商樵,泽里人。宣统庚戌会考获隽,补邮传部主事,民国三年选举省议会议员。”清光绪三十一年(年)科举就已经废止,所以陈光燮参加的应是年的第二次举贡会考。查当年游学毕业进士名录没有陈光燮,可见没有名列前茅。又在《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查得,陈光燮确实入职大清公务员,实际学历是举人。然后干了没一年,大清亡了;三年后又当上了议员。

《长乐海丝拾古·潭头篇》有写到院落后还有书斋,其中有教室、住房、厨房、水井等,多已被破坏。我去时还没看过这些资料,但我在书斋中发现了书中没写到的一样罕见遗物。书斋现状在大厝后墙外,有一座南北向的院子,我早有预感是花厅、书斋一类的附属建筑,却发现院子里只有一口方井。没想到走廊晾晒的衣物之后,藏着真正的惊喜:黑边白底的墙面是照墙的做法,衣角下一些大大小小的字迹,“太平洋”、“台湾”、“南海”……分明是一幅地图。要知道,全福州之前只在长乐城隍庙里发现过壁画舆图。如果能确认是老地图的话,那将是第二例、而且是现代制图学范畴内的地图。

初见地图

老奶奶直接上扫把,可把人吓坏了

由于晾衣杆遮挡,拍不到全貌

那么时间就是关键。地图的左下角书有“中国全图”四个大字,但没有标注年份。这图名说明至少是民国成立后的地图,因为清代的舆图总是冠以“大清”之名。可惜的是,地图上部已经布满霉斑,图线漫灭不清;下半部南方诸省还算依稀可辨。

经过与同时期的中国地图比较,南方实在没线索。例如福建的“福宁”、“延平”等作为府在清朝以后被撤,但作为县或者惯用名还在地图上沿用。关键的线索最终从霉斑密布的东北区域浮现。其中可以辨别出的几个省级地名有“吉林”、“盛京”、“内蒙古”的“内”字、“直隶”的“直”字等,这些区划,与年的《大清帝国全图》和年的《最新实测大清国明细全图》完全一致。而在民国之后,年,热河、察哈尔、绥远三个特别区域成立,”内蒙古”作为省级行*区划从地图上消失。也就是说,新厝里这张地图的版本,应该是成立之初的中华民国的地图。这也与陈光燮的工作经历(清亡下岗,民国三年找到新工作)在时间上完全吻合;也与他在邮传部的工作背景完全联系得上。以陈光燮的知识、身份、信息获取能力,这张地图就是他赋闲在家期间画的,应是目前最合理的推测(排除后来画一幅过期地图的极小可能)。也就是-年这样极小的区间内。

地图右上角的东北区域

年《大清帝国全图》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

年《最新实测大清国明细全图》上海岸田洋行出版

年《中国*区图》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年《中国全图》上海商业印书馆出版

此外,地图的两边还有一些歪歪扭扭的字迹,最清晰可辨的语句经查出自《格言联璧·持躬类》:“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等等。想来是后人在此读书的习作。而书斋的主要建筑被一道红砖墙隔开,荒废已久,未能一探究竟。

新厝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两座中的北侧院落,木构式样明显晚于南侧,属清末民初风格。那么道光年初建时只有南侧一座。而中间的巷道,从石勒脚、墙面又可以看出是与北侧院落一同建造。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福州的墙面一般在屋面以上为黑、屋面以下为白;此处却是一个特例。由于巷弄屋面晚于墙体,原来外墙的整面乌烟灰被保留下来,造成了上下全是黑的独特现象。至于书斋的建造时间,从独立的墙体、走廊内的鱼形排水口、地图下的原始的另一层乌烟灰墙皮,这些蛛丝马迹推理来看,比北侧大厝还要更晚(反推可得北侧院落早于民国)。也就是说,一座新厝里,至少有三个不同时期的建筑。从建筑考古学的角度看,算是极好的一个案例。

今年为了考证地图的时间,再看仔细些,又跑一趟。好在情景依旧,不好也在情景依旧。不知在百年多来漫长的岁月中,是否已有有识之士慧眼识珠?不知在流淌的污泥下、在滋生的霉斑下,那中国的版图是否还完整?即便是发现多年的长乐城隍庙壁画,如今也大不如前,谁又能保证,这危如累卵的吉光片羽能够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呢?

暂不留名

岁俭心非俭,家贫道不贫

1
查看完整版本: 厝穷地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