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号”卫星升空前,我国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国外卫星视频和照片等产品,用于国民经济建设,而卫星影像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达到每平方公里60美元,价格十分昂贵。
“我们已经掌握了这项核心技术,就不能再让国家去花这笔冤枉钱儿。”宣明说,这是当时他们这些“造星人”的一个初心与使命。
“吉林一号”升空后,作为国内首颗商用遥感卫星显得异常闪亮。经过几年发展运营,现已逐步演变成一张国家级的“白金名片”。
Part1
“吉林一号”航拍的长春
南湖公园
净月潭公园
大唐热电厂
污泥处理厂
1颗到颗:目标服务全球从年10月7日“吉林一号”卫星首发,到今年6月5日第13颗“吉林一号”卫星首次通过海上发射进入太空,长春的科技工作者们“造星”发射的频率正越来越高,遥感数据获取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也得到大幅提升,正为农林生产、环境监测、智慧城市、地理测绘、土地规划等各领域提供最及时的遥感信息服务。目前,在轨运行的“吉林一号”卫星一共有13颗,先后执行上万次拍摄任务,为社会各界提供大量数据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根据发射安排,今年,还将陆续有几颗“吉林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并组网,这正是长春科技工作者们向共和国70华诞献上的最好礼物。目及更广阔的苍穹——长春这些科技工作者们计划到年,发射60颗卫星,到年实现颗卫星在轨运行。届时,“吉林一号”卫星将具备全天时、全天候数据获取和全球任意点10分钟内重访能力。其提供的遥感产品,将服务全球70亿人。Part2
“吉林一号”航拍的中国
年6月6日,海上发射的“吉林一号”高分03A星成功传回首批影像宁夏银川贺兰山体育场
*乌鲁木齐
河北石家庄
深圳机场
甘肃兰州*河大桥
广州珠江
18个月到10个月:科技底蕴深厚从年到年,短短4年时间,长春的这些科技工作者们以近乎苛刻的工匠精神,通过自主创新,已升级换代了三代卫星产品,在保证卫星成像质量前提下,突破了一道道技术与成本极限。
一颗卫星重量由公斤降至不足40公斤,硬件成本由万元降至万元,一颗新星的研发由原来18个月降至不足10个月。普通人看到的只是数字的变化,而行家更明白其中蕴藏的技术含量和长春深厚的科技底蕴。
Part3
“吉林一号”航拍的世界
年4月24日,“吉林一号”传回“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主要城市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国际机场
能够清晰地看到阿什哈巴德机场停留的飞机,航站楼形状酷似琵琶伊朗-德黑兰机场
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中停放的飞机排列有序;飞机跑道上一架飞机正在行进土耳其-安卡拉
安卡拉市法院、ANKAmall购物中心、5MMigros大型超市等建筑物的形状清晰可见俄罗斯-圣彼得堡
涅瓦河轮廓以及河中航行的轮船清晰可见俄罗斯-莫斯科
涵盖红场、克里姆林宫、圣瓦西里主教座堂、国家百货商场等著名地点泰国-曼谷
立交桥上的车辆川流不息,周围的建筑鳞次栉比印度-新德里-英迪拉·甘地机场
机场整齐地排放着大小不同的十几架飞机;机场前方的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阿联酋-迪拜
跑道上多架飞机正在起降埃及-亚历山大
地中海港口停泊的船只整齐有序,海水流动的波纹、行驶中的轮船清晰可见希腊-拉里萨
皮尼奥斯河、阿尔卡扎体育馆、希腊东正教教会、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清晰可见意大利-那不勒斯
多条公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吉林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谱写了长春人飞天梦想的崭新篇章。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这是一场鹰击长空、百舸争流的比拼;这是长春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标志着长春在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航天信息产业研发等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并以其骄人的姿态向世人昭示: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长春人,一定能够为祖国建设不断创造新业绩,书写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记者:徐微
视频和图片由长光卫星有限公司提供
编辑:刘素娜
责编:苑丹于飞
"掌上长春"